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們之間的交流和探討,雖然學生們的年紀相仿,相對來說因處于中學階段,生活環境也比較相當,但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卻可能有著較大的差異,相互的協作和實地的交流可以讓他們有更大空間的發揮。有時,把一個班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作品沒有限制主題,但必須由每一個人創作一部分來組合而成的。結果,很多作品組合創作出來后很出人意料也很有意思,同時開拓了視野。比如:幾個學生,有男生有女生,用泥條和擠壓的泥片來組合一個類似浮雕的“人”,結果分工后,男生主要就做臉,軀干,手和腿,腳等等,方方的臉,小小的身子,長長的手的腿,長長的手指張得開開的,而大大的腳配上腳趾翹得高高的…;而女生則衣服做得漂漂亮亮的,還有短短的花裙子,長發也“梳”齊齊直直的,然后眼睛嘴巴鼻子做的憨憨厚厚的…。有趣的是到了最后,一男生在那憨憨的嘴巴上“插”了一把煙槍,還晃悠一煙袋,一女生趕緊在”她”手上挎著一提包,一男生在”他”右腳上頂著一足球,一女生給“她”的左腳套上一球鞋……不斷有奇妙的東西“拼湊”上去……再最后爭執起來,引得整班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梢娊涣骱腿诤细腿藢の?!
藝術的門類往往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包括文學,甚至音樂這么抽象的藝術都有著相通的地方。音樂有著節奏的美,同樣文學也有著節奏的美,陶藝更同樣可以存在著節奏的美。藝術修養的成就和鑄造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熏染,而非一種藝術形式可以為之,陶藝也不例外。
所以在陶藝培訓課程中,適當的把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引入課堂,讓學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來了解藝術以及陶藝的精神和意義尤為重要。在平時,一有機會,應多組織學生參觀各種美術、雕塑,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一些展覽展出,甚至多到美術館以及博物館去拓開學生的視野以及對藝術的感受和領悟。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多讓學生實地的身臨其境是有莫大的益處的。文學有著很形象的表現力,而音樂有著很抽象的啟發力,把他們引入陶藝培訓課堂將有助于學生對于“美”的感受和領悟,從而使他們在陶藝的創意中更具美感和愉悅。創作應該是一種心神領會的快樂過程,而不是苦行僧的修為。文學的語言環境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的理解和體會,特別是作品本身的創作背景,故事以及技術技法的運用。
而音樂是種聽覺藝術,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而我想:“陶藝會成為那凝固音樂中跳動的音符”。音樂的情緒感染是極其強烈的,他不僅能夠調動人的情緒,更能激發人的創造力,把人帶入更美、更崇高的境地去作心靈之旅。所以在陶藝培訓課堂中能夠融入文學的元素以及音樂的渲染,讓學生欣賞幾段樂曲,感受其中的節奏以及情感,更能啟發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對陶藝能夠有更深刻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