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藝術教學中往往只注重基本知識或者某一技能的傳授而缺乏對學生的想法以及心理感受進行深入地了解進而理解。而陶藝活動的教學過程應該讓學生體驗生活情趣的快樂以及審美情感的愉悅,通過學生的動手創作讓學生在生活的細微中去體會其中的美、快樂和感動,乃至振奮和鼓舞,從而增強對生活的感悟、信心和勇氣??鬃诱f過:“知己知彼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彼蕴账嚮顒咏虒W過程應該是一種快樂的過程,而不是冷漠呆滯的,更不是為了應付學分而設的。果真如此,就失去了藝術教育熏陶的意義!教學中深入同學生溝通交流,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加以理解和領會,進而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這將是教學中最最核心的部分,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最自由的發揮,以及最輕松最快樂的體驗。
在中學的陶藝活動教育中,因為這是一門“副科”,“只是”一種陶冶情操的藝術分門類別課程,所以學生們可以在一種“玩”的自然心態下放松地來展示自己的個性,他們不必像其他課程一樣,為了學分和升學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是在這一課程中可以“忙里偷閑”,在這升學激烈競爭的壓力夾縫中求得一片釋放壓力而自由的天堂,他們可以在這里稍息片刻,然后再接再厲去“披荊斬棘”!所以在這里塑造一個開放的空間,深入地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尤為重要,讓他們在這里可以盡興的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創造力是顯得多么地親切!有時學生們的想象自然地流露于手中的作品,常常是稀奇古怪的……如自己夢想中的一雙球鞋,一個溫馨的家,一座未來的房子,心里的吉祥物,可愛的寵物,童話中白雪公主的模樣,阿Q的模樣,侏羅紀的生物,未來戰士,鄰居的小男孩,……想象為創造力插上飛翔的翅膀,在這“泥巴”之世界里盡情地揮灑!學生的作品中很少有雷同的,而且很多作品來源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增加了一些想像的細節以及意識的夸張。很多作品乍一看,忍不住要笑出來,可細細品味卻別有一番生趣,別是一種滋味!換句俗話說“真逗”、“好玩”、“有意思”!哲學中有:“物極必反”之說,想來“俗極,大雅也”。還有些作品如同一顆顆小小的心靈在閃閃爍爍,關懷備至般地呵護著或者被呵護著……如用“泥土”做出來的一根“會說話”的筆,一個多年的背包,一本被風吹的書,一顆難忘的紐扣,一個杯子,一條背心或者一件吊帶的花裙子……可能都是“鎖碎”的事情,卻見生活中的真性情!學生們正處青春年華的初始,心中充滿著夢,充滿著追求和向往,充滿著對未來的渴望!理解他們,體察他們,洞悉他們的心聲,加以藝術的熏染和啟迪,才能鑄造他們的藝術修養,激發創造力以及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此當乃“心血為爐,熔鑄真美”呀!
藝術的本意在于創新而非因承模仿,中學生在沒有“考試”的壓力下更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個性以及獨特的美感等等,這比起那些為了應試,或者本科院校的教育來得更自由更放松,因為沒有生活的壓力,沒有擇業的壓力,正是這種自然的狀態更能讓陶藝的創作富于創意,可惜的是這些中學生大多只是把陶藝作為一種“玩”的狀態,而缺少應有的藝術功底以及對陶藝更深入的理解和創作!